12款国民经典面条,你爱哪一碗?
受冷空气影响,祖国大江南北都迎来了低温天气,真是冻坏了不少出门在外的宝宝。这么冷的天气,早上起床拼的是毅力,晚上回家拼的是速度,可如果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这条微信,我相信,没准你会思忖一下,拐个弯,寻一寻附近有没有能吃到这些美食的地方……
去哪儿?
面馆儿!
八百里秦川太讲究
所谓臊子,就是切得细碎的肉丁儿。
在《水浒传》里,有一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一开始消遣镇关西,让他先切十斤纯精肉臊子,不要半点肥的在上头,再切十斤纯肥肉臊子,不要半点瘦的在上头,说的就是这种臊子。看来北宋的时候西北一带就已经吃臊子面了。
臊子面的面条儿不是拉面,而是擀面。讲究那面,韧柔光;料,酸辣汪;汤,煎稀香。
油泼辣子燃拌面
给个皇帝也不换
这种陕西特色面条儿,叫“biang biang面”。就是把和硬、揉软、醒好的面团先揉捏成油条那么长,一根根整齐地码好,下锅前用擀面杖略微一擀,顺势一拉,下到开水锅里一煮,就成了两寸来宽、三尺多长、一个钢镚儿厚的“裤腰带”。至于为什么发biang这么个音,有人说是宽面条儿摔打在锅边上的声音,也有人说是吃面条儿的时候吧唧嘴的声响,但语言学家认为,这正是从唐代“饼”字的发音演变来的。
吃碗面条儿为什么还要美美地逛咸阳?因为那是中原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冲,更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您看,一碗面条儿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唐朝,当我们举起筷子端起碗,我们发现历史就在饭碗里。
太原人都不怎么知道的“逃荒面”
要问这桃花面的来历,有人就琢磨了,是不是和“人面桃花相映红”有点儿关系?这桃花面的出身可不是什么浪漫的爱情故事,因为它原本是叫“逃荒面”。从前榆次是个富足的地方,有句话说“金太谷,银祁县,榆次多的是米和面”。过去到了饥荒年月,外地的穷苦人逃荒来到这里,东家施舍几片大肉,西家给个丸子、鸡蛋,浇在热腾腾的白坯儿面上,就成了一碗瓷瓷实实的“逃荒面”。后来竟然渐渐发展成了地方风味。不知哪位文化人听着别扭,就谐音成了“桃花面”,让人听起来立刻觉得浪漫了。
武侠小说里的美味
山西有一种面叫“蝌蚪子”,是用类似擦床的器具漏的。为什么叫蝌蚪子?
因为这种面条儿往往不是纯白面的,而是混合了高粱面、豆面等杂粮,所以也就不能做成很细很长的条儿,而是有点儿像小蝌蚪的样子,一箍节儿一箍节儿的。蝌蚪子又分好几种,比如擦蝌蚪。
明末清初的时候,山西有一位名人叫傅山,也就是梁羽生小说《七剑下天山》里的那位无极派大宗师,康熙初年三大剑术名家之一傅青主。在他写的一本叫《霜红龛集》的书中多次提到蝌蚪子:“盂欲以此面漏作蝌蚪,作汤吃,虚松如无物,亦食中妙品也。”
老北京最接地气儿的名吃
北京人为什么爱吃炸酱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旗人的影响。当初努尔哈赤曾倡导“以酱代菜”来强化部队给养,后来清宫御膳更是四季离不开酱。
春天吃的是炒黄瓜酱,夏天要有炒豌豆酱,立秋以后上炒胡萝卜酱,到了冬天要吃炒榛子酱,这就是所谓的“宫廷四大酱”。
后来,这种吃酱的食俗逐渐传进京城的普通百姓家。通常都是把饭菜放在一个大碗里,于是有人家就把黄酱炸透了再配上菜码儿拌着吃。
“人生三面”的见证
小孩儿出生,老人过世,过生日。北京人办这三件大事都讲究吃面条儿,有所谓“人生三面”之说,但这“人生三面”都不能吃炸酱面。
那这“人生三面”讲究吃什么面呢?无一例外,吃的都是打卤面。
有人问,什么是打卤面?这就得先说说什么叫卤,什么叫芡儿。
北京人拌面的浇头除了炸酱、芝麻酱外,一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卤,一类叫芡儿。简单来说,凡是蔬菜做的浇头,勾了荧的称卤,不勾荧的叫芡儿。
也是个美丽的误会
有人说,所谓“过桥”,是指米线从小碗挑到大海碗里的时候像是搭起一座雪白的石拱桥,在汤里涮得滚烫之后,要挑回小碗里晾晾再吃,于是就又过了一次桥,这么着叫作“过桥米线”。
也有人说,过桥早先不叫过桥,而是叫“过浇”。那些作为浇头的肉呀菜呀原本是先用来下酒的小菜,所以给的量特别大,也就是浇头过量的意思。
本来应该叫作“过浇米线”的,结果有个堂信喊顺了嘴,就变成了“过桥米线”,大家听着感觉挺有诗意,也就将错就错了。
辣椒油与芝麻酱的完美结合
热干面的做法很有意思,首先要把面煮到七八成熟,用熟油拌匀了赶紧晾干,这叫“掸面”。一次可以掸好些面出来预备着。
吃的时候用篱盛上面在滚开的水里来回一烫。这一烫需要手艺,少一分夹生,多一分糟烂,要把面刚好烫透了。然后赶紧盛在碗里沥干水分,淋上用喷香的香油调开的喷香的芝麻酱,您想那不得香透了呀!热干面吃的就是个浓香热乎。
撒上青葱和榨菜粒等调料,看上去黄亮油润,吃起来爽利筋道,闻起来醇香鲜美。用武汉人的话讲,叫:香喷了!
除了东北烤冷面,还有朝鲜冷面
明朝末年,辣椒从美洲传进亚洲,传到了朝鲜半岛。因为辣椒可以有效祛除海鱼和蛤蜊的腥味儿,所以在当地大受欢迎。
很快做泡菜的时候也用上了辣椒,冷面也有了放辣椒酱的辣拌冷面。天寒地冻的时候,辣椒的火辣劲儿唤醒了人们冻僵的味蕾。一碗冷面下肚,冰火两重天,嘴里犹如翻滚过山车一样,更衬托出冷面丰富的口感,以至于现在吃朝鲜冷面好像都离不开辣椒酱了。
常有人问,朝鲜泡菜和四川泡菜有什么关系吗?传说真有。据说是唐朝将领薛仁贵征东的时候把四川人腌泡菜的方法传到了朝鲜,后来它结合当地的物产进一步发扬光大。
源自东方
意大利面是从哪儿来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欧洲人吃的东西很多都是直接用火烤的。您看,肉是烤的,鱼是烤的,面包是烤的,蛋糕是烤的,就连披萨也是烤的。
顺便说一下,披萨也不是马可·波罗带过去的糊饼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庞贝古城遗址里就发现了披萨。但庞贝古城却没有面条儿。面条儿是煮出来的,前面我们说过,煮这种烹饪方式是典型的东方烹饪方式。
那么,是谁把面条儿传到欧洲的呢?是阿拉伯人,是行走在丝绸之路上、往返于欧洲和中国之间经商与游牧的阿拉伯人,是他们带着中国的面条儿穿越沙漠戈壁,一站一站传到西方去的。
食在宝岛
做牛肉面离不开两样材料:面和牛肉。可台湾原本不产小麦,当地人自然也就不吃面。
至于牛,当地人认为牛是耕地的劳动力,就更不舍得宰了吃肉了。况且那儿的牛多是干活儿的水牛,炖出的肉也不容易烂。
台湾开始吃牛肉面是20世纪中叶以后,那时候从大陆来到台湾冈山眷村的新居民里有很多原籍四川。
眷村里很多北方人爱吃面条儿,经常连汤带肉地舀上一大勺拌面吃,既能解馋,又能抚慰思乡之苦。这就是台湾牛肉面和四川的渊源。
魔法之面
1958年,世界上第一包工业化生产的袋装鸡汤方便面就这么诞生了。那一年,安藤百福48岁。
有一回,安藤百福去美国考察,他看见超市里的员工把方便面一掰两半插进咖啡杯里用开水泡,然后一边走一边用叉子挑着吃。他忽然醒悟,原来欧美人是不习惯用碗和筷子的,怪不得方便面在美国卖得不好呢!要想让方便面走向世界,就必须适应不同地方人的吃饭习惯。
好在面条儿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于是百福先生又发明了放在杯子里可以端着随走随吃的“杯面”。别看不起这一包小小的方便面,这可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它不仅解决了当时日本的吃饭问题,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饮食方式。
面有千万种,看你独宠哪一种
饮食文学作家、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学者嘉宾。2016年初担任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史演义》专题节目《一面一世界》主讲人。近年来出版饮食文学作品多部,无不蕴含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情。
他在紫禁城朱砂色的大墙边长大,小时候在金水桥前的石狮子的下玩耍。他可以闭上眼睛画出故宫的布局,他可以轻而易举道出四九城的文化印记。北京的吃喝玩乐,人情风物全都刻在他的骨头里,融在他的血液中。
推荐图书
《一面一世界》,崔岱远 著,商务印书馆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爱吃面。一碗简单的面条里却隐藏着文化交流的历程——纵横五大洲,长达千百年,错综复杂,生动有趣。它提高和丰富了彼此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最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本书是讲面条的。同时也在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如面条一样自然流畅的交融,或许能启迪人们思考如何消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甘肃省兰州市艺术馆里展示牛肉面制作过程的蜡像(姜永良摄/FOTOE供图)
1.路有万万条,每一条都是别样的风景
2.在2017年末遇见最美的自己
3.中版好书榜2017年第六期发布
4.加入世界的朋友圈,秘籍是做好自己
5.如果不能行万里路,那就来读万卷书
整理自商务印书馆微信号
责编 | 陈丽壮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